院士的茶盅

一個普通的茶盅,外層白瓷有的已經脫落,內層現出黑色斑塊,盅蓋與盅把上系著一根細繩。

這把茶盅,與年屆9旬的川籍國際雙院士、中國包體礦物學奠基人何知禮教授相依相伴60多年,見證了何知禮的青春與奮斗歷程。

1955年夏天,何知禮畢業于重慶大學,被分配到國家冶金部北京地質研究所從事礦床研究工作。20世紀50年代,國家經濟建設剛剛起步,百廢待興。何知禮因工作需要,常年與科研組到偏僻的荒山野外跋山涉水考察、找礦,工作條件十分艱苦。何知禮夫人特意為他買了一個茶盅,讓他帶在身邊喝水、泡茶。從此,這個普通的茶盅就一直伴隨何知禮從普通職工直到院士的職業生涯。

對何知禮來說,這平凡的茶盅使用價值很高,泡茶、泡面、沖牛奶、沖咖啡、喝水、盛水等都離不開這個茶盅。為防止茶蓋丟失,何知禮還特意用一根細繩將茶盅及茶蓋系在一起。兩兩相伴,茶盅成了何知禮生活的必需品。

何知禮研究地質礦床18年。在勘察、找礦的歷程中,茶盅伴隨著何知禮的足跡走遍祖國大江南北和海內外,行程幾十萬公里。何知禮一直從事地質科研與教學工作,從事礦物學、礦床學、特別是包體礦物學研究。20世紀50到70年代,他先后參與了云南個舊錫礦、貴州萬山汞礦、鞍山鐵礦等世界級的著名礦床研究工作。他在論文中提出獨立見解,這對查明礦床成因、指導找礦和利用礦產資源等都起到了導航作用。

茶盅跟隨其腳步,見證了主人在世界上首次發現自然界化學分解成因氣液包體的歷史時刻。1966年,何知禮與同事張志慶在研究陜西、鐵礦時,首次發現國內礦床周圍也有蒸發暈,這對指導找礦具有重要作用。1970年,他在研究遼寧五龍金礦時,再一次發現了蒸發暈的存在。上世紀80年代,他率領北京科技大學金礦組著手研究魯、冀、豫等國內大金礦。1988年,他在有關人員協助下,成礦預測成功,隨后找到金礦儲量4噸、銀礦儲量96噸,創造了在全球用包體研究并配合其他方法成功找到金礦的先例。

茶盅伴隨何知禮走遍天南海北。有一次,何知禮在野外找礦時,不小心把茶盅甩變形了,見狀他心疼不已,返回北京后,他找專業修理工將其修理還原繼續使用。

茶盅隨著主人走出國門,登上了國際會議主席臺。1979年,何知禮總結自己多年研究與實踐成果,結合國內、外最新資料撰寫出一部45萬字的包體研究專著——《包體礦物學》。1982年,《包體礦物學》由地質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同年何知禮院士在國內首次招收包體礦物學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研究生,成為國內包體礦物學主要奠基人。1996年9月,何知禮榮獲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自然科學院院士桂冠。1997年11月,何知禮又被評選為國際礦產資源科學院院士,成為國際雙院士。因何知禮院士在包體礦物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他被推選為國際成礦流體包體委員會副主席、亞洲太平洋國際流體包體學會首任主席并兼任中國駐該兩個國際機構代表。

茶盅跟隨主人走出國門,見證了何知禮的人生歷程。因參加國際會議和出國考察,何知禮先后去過德國、格魯吉亞、瑞典、挪威、北極、加拿大、美國、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及地區,所到之地都有這只茶盅陪伴。

茶盅還伴隨主人回到故鄉,見證了何知禮對家鄉的深情厚誼。何知禮是宜賓高縣人,他熱心家鄉教育事業,積極為創建宜賓學院出謀劃策,被聘為宜賓學院首任名譽院長。他應家鄉人民邀請,多次回到宜賓市、高縣為中小學生作報告,鼓勵他們勤奮學習,將來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

茶盅雖破舊,但是何知禮院士幾十年艱辛困苦、孜孜不倦的見證。這是一位科學家的高貴情懷,也是一位科學家的質樸無華。

嚴子杰

(編輯:鄭蓉  責任編輯:文婧)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69